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教育》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79153
医学创造的思维规律——“张仲景模式”与现代中医教育
http://www.100md.com 《中医教育》 2000年第2期
     作者:周光 刘爱玲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乌鲁木齐830054

    关键词:“张仲景模式”;思维规律;中医教育

    中医教育000203

    Keywords:“model of Zhang Zhongjing”; thinking pattern; edu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思维的发展史”。科学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总结前人的思维规律,并与之发生有机的衔接。我们研究探讨张仲景医学创造的思维规律,总结张仲景模式,认为在中医现代化的研究、探索阶段,仍有不可低估的借鉴价值,传统的中医学习、研究方法,仍是我们继承学习中医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 http://www.100md.com     张仲景的医学成就主要表现为撰蓍《伤寒杂病论》,创立外感伤寒病六经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其医学创造的思维规律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下列两点:

    1个性心理结构的形成与作用

    个性心理结构,是指“具有个人特点的多维的、多层次、多水平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结构”。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的创造力是这种“内在的因素与社会因素相互交叉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效应”。张仲景个性心理结构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两个显著的特点:

    (1)对创造的迷恋性及目的的指向性

    张仲景生于南阳,在世最大时域值约为公元148~219年,即东汉后期,这时直接影响及决定他医学创造形成的社会因素有:①瘟疫大流行;②谶纬之说盛行,医学学风腐化;③医学发展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④在中国古代哲学认识论中特别是阴阳五行学说在各种学科中的推广应用和古代逻辑思维方法的发展,给医学创造在方法论上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当医学发展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时,疾病就要向人类进行挑战。正是由于这种挑战,才推动了医学的发展,并作为医学革命的前提,一方面给人们指明了创造的目的,一方面又要求人们对此必须产生一定的效应。张仲景的个性心理结构就是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感往昔之沦丧,伤横矢之莫救”,表现出了一种同情、伤感、愤慨的心理失衡状态。心理的失衡必然要引起自控与调节,由于张仲景的这种心理失衡,反映了他潜在于内的人道主义的社会道德感,使他不但不逃避现实,反而作为一种驱动力,促使他投身于医疗实践之中。通过参加医学创造活动,战胜瘟疫,解除民疾,达到心理失衡的自控与调节。这就是他的创造动机。从这一动机的产生来看,有当时社会的迫切需要性,有张仲景自我心理感情的迫切需要性和客观条件的允许性。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蕴育了创造目的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并且有效地支配张仲景的创造活动,使他形成了一种对创造负有迷恋感的稳定的心理结构。
, http://www.100md.com
    (2)多向性的智能结构特征

    张仲景多向性的智能结构特征,是他创造目的实现的前提,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临床资料的收集。张仲景医学创造活动是从临床观察入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积累经验。他以四诊合参法直接观察收集了大量临床病例,获取丰富的临床系列感性资料。如在《伤寒论》中作为典型化的资料就列举了38个类证,79个类症状等,并且对许多症状及脉象从形态、程度、发作时间上作了详尽的描述,特别还收集了许多别人和自己失败的教训,如失治、误治之变证、坏病等。虽然我们承认,瘟疫的流行客观地给他创造了疾病时空概率增值的条件,使他在较短的时间、较小的区域内有可能比别人(或以往)收集更多的病例,但他对临床观察的客观性、全面性、细致性,收集资料的完整性却是前无古人的。正如培根所说:“科学家的研究是从记录他的观察开始的,如果这些观察正确,它们就会导致同等正确的关于自然的判断和概括”。第二,就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这既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方法,也是一种寻求集体综合矢量化的方法”。他研读经典,积极吸取前人和当时名医、民间医师之长,将散在的矢量综合化,避免历史上中医发展中存在的离散性、盲目性和孤立性,探求医学思维发展的规律,有机地进行了《内经》泛论的热病与外感伤寒病的自然衔接与发展。第三,多层次的知识结构。杰出的中医人才多为具有医、文、史、哲及横向知识结构的通才。《伤寒杂病论》的创立,正反映了张仲景这种多层次的知识结构。他吸取古代哲学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和逻辑思辨推理思想,将哲学、自然科学知识移植于医学,不但以历法、数术推导人体阴阳气血之变化,疾病缓解轻重的时间予以指导治疗,而且成功地运用了古代逻辑思想中包涵的比较分类法、演绎归纳法、综合分析法、抽象概括法和具体化法等思维方法,从而使他能够比较顺利地从繁杂的临床系列感性资料中归纳出外感伤寒病内在固有的本质规律。
, http://www.100md.com
    2内经六经概念的原型启发与迁移

    “创造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渐进过程”。《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为张仲景的医学创造奠定了基础,张仲景的创造是在《内经》理论体系基础上的一次再造。他从《内经》六经概念中受到原型启发,并将《内经》六经概念迁移于伤寒病,这是他创立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重要一步。六经概念,源于《内经》,主要表示脏腑、经络、六气、阴阳气血及疾病分证纲领等。如《灵枢·经脉篇》论述了六经自成一体“阴阳相贯,如环无瑞”的经络系统;《灵枢·九针论》论述了六经生理、气血之多少等。可见,在《内经》中,六经已成为一个功能与组织器官紧密联系的综合系统,是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一种科学假说。现代“相似论”的观点提出:“自然界中在一定的理论基础范围内常常由于内部物理、化学的联系,而自成为一个学科”。在此具体说就是《素问》泛论的热病与外感伤寒病在发生、发展变化及治疗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发病方面,有起因于外的相似性;发展变化方面,有由外至内、由轻至重、由实至虚、层次渐进的相似性;治疗方面,有“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可泄而已”的相似性。张仲景智能结构的特点,尤其是在《内经》方面的造诣,决定了他对这一相似现象的发现和由此而产生的联想,这就是《内经》六经概念给他的原型启发(“从其它事物中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张仲景将《内经》中散在六经概念的论述综合化,以六经将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等组织器官与功能活动综合一体,再化分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组成、维持机体阴阳平衡的六大系统,发展和建立了以《内经》六经概念为基础的“六经体系人体结构说”。众所周知,要使科学发展由经验阶段上升到理论体系阶段,就必须探求事物之所以然。张仲景将《内经》六经概念迁移到伤寒病,建立“六经体系人体结构说”,用它来解释伤寒病之所以然,比《内经》散在的六经概念更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他把八纲辨证、经络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融会贯通,以病性、病位、病势相结合来推论外感伤寒病的病理、生理改变,后世将这种推理思辨的过程称为“六经辨证”。我们将张仲景的辨证方法与《素问·热论》六经提纲相比较,显而易见,张仲景这种思维方法是在《素问·热论》单一的重经络的热、实、顺传、两感的思维方法启发下,建立在“六经体系人体结构说”之上的寒、热、虚、实、合病、并病、顺传、逆传、越经传、直中等病性、病位、病势三维一体的可逆的立体思维方法。他不但对外感伤寒病的内在的本质规律作了比较全面的解释,而且将《内经》的六经概念推进了一步,使之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并与伤寒病之间发生了自然的衔接,从而为中医临床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http://www.100md.com
    每个人都蕴育着一定的创造能力,张仲景之所以对医学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有社会的必然因素,但更主要的是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遵循了一定的创造规律。张仲景模式向我们提示了一个杰出的中医所应有的心理结构智能结构,尤其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医文史哲等综合知识结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学习方法,临床实践的客观性,严谨性及医学创造的基本思维规律和方法等。

    周光,男,38岁,副教授

    参考文献

    1,高士其.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思维的发展史.关于思维科学(钱学森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

    2,胡德辉.论人的个性的实质与心理结构.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版),1984,(4):24

    3,王健刚.领导科学和领导艺术.安徽省蚌埠市科学技术协会(内部发行)1983:66

    4,列宁哲学笔记.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67

    5,张光鉴.相似论.关于思维科学(钱学森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379

    6,曹日昌主编普通心理学·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285

    (收稿日期:1999-11-2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