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教育 > 信息
编号:11323350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建设正式启动——访湖南中医药大学何清湖教授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2月2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657期
     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宏观指导,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委员会牵头,40余所高等医药院校联合参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协助组织的我国第一版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行业规划教材第2阶段的基础课程教材主编会议于2006年12月9日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建设进入具体实施阶段,为此,就本套教材建设我们专程采访了这套教材的总策划人、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何清湖教授。

    记者:为什么要编纂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教材?

    何清湖:4年以前,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宏观指导下,正式启动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的建设工作,当时认为这套教材的建设具有充分的必要性,也具有现实的可行性。随着社会对医学人才多样化的要求,中西医结合学科的不断发展,许多高等医药院校、中医药院校开办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每年报考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的人数大幅度增加,且各院校在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办学模式上渐趋统一,大多实行“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专业培养模式,但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方面,仍有较大分歧,或缺乏相应的教材体系,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中西医结合教育事业的需求,故适合于该专业教学的行业规划教材建设提到议事日程,引起政府、相关学术团体、开办学校和出版社的高度重视。且通过该教材的建设,可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全国统一的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中级技术资格考试,有利于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的规范化管理,有利于促进中西医结合学科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当时,考虑到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的不平衡性,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基础较好,也是该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体系,而基础课程教材建设争议较多,难度也大,需要一个研究与统一思想的过程,故临床课程教材先进行建设,提出“先临床,后基础”的工作程序,现2门引导性课程《中外医学史》、《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和14门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教材已编纂出版,且投入了教学使用1学年,基础课程教材也自然应进入编纂的实施阶段。作为一个专业,应该有其完整而又具有自己特色的教材体系,我想这次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的建设,其意义非同一般,它不仅能更好地构架该专业的基础课程体系,支撑中西医结合临床这个主体,且能在教材建设的同时孵化和发展中西医结合新的学科。
, 百拇医药
    记者:您能谈谈这次编纂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基础教材的总体思路吗?

    何清湖:这次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的建设应遵守下述原则:①保持中、西医基础课程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充分体现专业基础教材的科学性,突出“三基”,构筑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的专业基础,能支撑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的专业学习;②体现中西医结合学科学术发展的现状,保持教材的先进性和启发性;③突出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特点,立足于五年制教学层次的需要,兼顾七年制的需要。从学科发展的现状来看,中西医结合临床已有较为公认的临床思维模式与学科体系,而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还有较大差距,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探索。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现多实行“两个基础(中医学基础和西医学基础),一个临床(中西医结合临床)”的教学模式。基础课程教材建设的思路应该与教学模式相一致,尊重学科发展的现状,既要有先进性,突出特点特色,又不能理想化,过分强调超前。在基础课程教材建设上,要充分考虑课程的设置要能支撑中西医结合临床这个主体,中医学基础(包括四大经典)、西医学基础应该让学生系统掌握,保持学科知识的完整性。中医学基础教材应该有本专业特点,其主体内容应该在系统、完整介绍中医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充分反映现代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相应的研究成果;西医学基础教材应该根据专业教学要求的不同,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方面,区分中医学专业和临床学专业,也可考虑西医基础教材课程内容的重组与改革。
, http://www.100md.com
    记者:请谈一谈如何突出中医基础课程教材的中西医结合特色问题。

    何清湖:以《中药学》为例,不仅应该系统、全面地介绍传统中药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外,还应反映现代中药研究的新成就、新进展,如在具体中药的阐述时,应该介绍其有效化学成分、主要药理作用和现代临床应用。《中医诊断学》应该比过去的《中医诊断学》有较大的创新,如怎样体现搜集病情方法的先进性、多样性,而不仅仅满足于“四诊”的望、闻、问、切,使对病情的诊断更加深入、具体、客观等;怎么样使中医的各种辨证方法进行统一,辨证由过去的宏观辨证发展到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统一,功能辨证与形态辨证的统一,辨病与辨证之间的相互结合;使中医的诊断名词如病名、证名、症状名等术语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使我们的中医诊断学能发展到与现代中医临床更加紧密,正确把握好病、证、症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等等。我想,这次中医基础课程教材的建设是重点,也是难点,做好了,也是对中医学发展的一大贡献。它将为今后的修订和完善提供底本。通过不断批判、完善,学科才会得以发展。, http://www.100md.com(杨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