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常识 > 中华医药
编号:11209358
中医药辨证治疗糖尿病足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1月24日 《当代健康报》 2005.11.24
     糖尿病足是一类因神经病变而失去知觉,因缺血而失去活力,加之合并感染等因素引起的严重下肢病变。其后果是肢端坏死,故又称糖尿病肢端坏疽,是糖尿病足发展的严重阶段,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医认为,糖尿病足多因久病消渴,气阴两虚,或因情志所伤,或内伤劳倦,或外伤染毒等因素,气阴精血进一步耗伤,损伤脉络,导致血瘀、湿热、瘀毒阻滞脉络,败坏肌肤筋骨,导致脱疽。其病机因虚致实,病久又转虚,为本虚标实之证。

    脉络血瘀型 多见于坏疽前期。肢端早期缺血,出现下肢无力、怕凉、间歇跛行;皮肤营养障碍出现皮肤瘙痒、干而无汗,双足皮肤干燥、龟裂、骈胝形成,足部皮色苍白或发暗有瘀斑,毫毛脱落,趾甲增厚:周围神经损伤症状可见指端刺痛、灼痛、麻木、感觉迟钝或丧失,脚踩棉絮感或异物感。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细或沉涩。以益气通脉、活血化瘀为治则,用黄芪、桑枝、桂枝、当归、赤芍、川芎、丹参、生地、川牛膝、生地龙、鸡血藤、白僵蚕等。

    脉络瘀热型 在上证基础上血瘀证加重,并有化热之征象。症状可见肢端疼痛,可为灼痛、刺痛、静息痛,遇热加重;患足皮色暗红、紫红或有瘀斑。舌红绛、紫暗或有瘀斑,苔少,脉弦细或数。治则为养阴清热、活血通络,用石斛、玄参、双花藤、甘草、生黄芪、当归、赤芍、白芍、丹参、牛膝、地龙、土鳖虫等。

    脉络瘀毒型 由脉络瘀热证发展而来,血瘀证加重并有坏败组织出现。肢端坏疽,多有疼痛,色暗不鲜,坏死组织色黑,界限不清,有少量脓腐。舌质暗红或绛红,苔薄黄,脉细数。以化瘀解毒、通络止痛为治则,用当归、赤芍、丹参、牛膝、双花藤、玄参、花粉、红藤、穿山甲、乳香、没药、生黄芪等。

    脉络湿热型 坏疽出现较快,多局限于肌肤,缺血症状不严重,不伴全身中毒症状。出现足感染或溃疡,局部红肿疼痛,脓腐稠厚,可伴低热。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敷。治则为清利湿热、活血解毒,用苍术、黄柏、牛膝、土茯苓、连翘、蚤休、茵陈、赤小豆、生薏苡仁、赤芍、当归、泽兰等。

    热毒炽盛型 严重湿性坏疽或混合性坏疽,伴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肢端肌肤红肿溃烂,深达筋骨,筋烂肉腐,骨质暴露,变黑坏死,创面周围皮肤红肿胀大,脓性分泌物多,质稠色黄,恶臭,伴有高烧。舌红绛,苔黄燥或黑苔,脉洪数。以清热解毒、凉血为治则,用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赤芍、丹皮、玄参、车前子、赤小豆等。

    正虚邪恋型 坏疽脱落,创面久不愈合,不鲜不净,局部组织呈现血虚、血瘀之征。创面色泽不鲜,呈苍白、暗红色,脓腐已净或遗有少量脓腐不脱,创面干枯欠湿润,色黯或见紫色。创周皮肤或肌肉僵硬少有弹性,感觉迟钝,皮肤干燥、脱屑或角化增生,色暗,创底部肉芽无生长迹象。舌质绛红或淡,体瘦,或边有齿痕,有裂纹,舌苔少津。治则为益气活血、托毒生肌,用黄芪、党参、白术、云苓、熟地、当归、川芎、花粉、穿山甲、双花藤、连翘等。(山东省济南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刘承琴),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