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药业 > 观察评论
编号:12003239
应对中药材涨价风 消费者盲目囤药不可取 等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2月1日 京华时报 2010.12.01
饮片涨价成药微调 中药企业慎言中成药提价

     应对中药材涨价风 消费者盲目囤药不可取

    正值冬令进补时节,中药材进补是不少人养生的首选,然而却赶上了近年中药材普遍涨价。此时在中药材购买方面不少人也有了“买涨不买跌”的心态,一些“老药罐子”更是担心中药材价格会继续高涨下去,因此有了囤药的打算。专家指出,养生观念深入人心是好事,但中草药最讲究辩证论治,切不可一哄而上。而且长期囤药可能会影响药效。

    中药煲汤也需辨症

    不少人习惯在冬天煲汤时加些党参、枸杞、当归等中药材。殊不知,这样的做法甚至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专家指出,中药材讲究辩证论治,什么人适合什么中草药是有讲究的,并不是说任何人在煲汤时加入一些中草药都是养生的。如目前价格大涨的枸杞,现在很多餐馆和个人在煲汤时都会放一把枸杞,事实上,枸杞一般比较适合中老年人中的肝肾阳虚者。有些人并不适合吃枸杞,如有内热的人喝枸杞煲的汤只会热上加热。
, http://www.100md.com
    冬季很多人煲汤时还喜欢放入黄芪,这也是目前大涨的中药材之一。专家指出,黄芪是补气用的,只有当出现气虚症的时候才适合用黄芪来补。如果有阴虚、湿热、痰湿者用了黄芪,反而会把热关在体内。

    中药进补勿追逐名贵

    有些人进补时专挑冬虫夏草、人参等名贵药物。专家指出,每种进补品都有适应证,应以实用有效为滋补原则,不是价格越高的药越能补益身体。如人参虽贵,但滥服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引起血压升高、鼻孔流血等。

    有些人还喜欢服用三七、天麻等,但在干燥的北方地区长期食用这类药材不太适合。而且三七性温味甘,血虚或血热出血者要禁用。天麻也不是人人适宜,津液衰少、血虚或阴虚者要慎用天麻。此外,有的人服用天麻后会出现头晕、恶心、胸闷、皮肤丘疹等过敏症状。

    专家强调,进补通常适宜于身体虚弱,但无明显器质性疾病的人。一种补品不是对所有人都有作用,最好咨询医生后,根据个人体质、脏腑虚损的不同,选择功效恰当的补品。
, http://www.100md.com
    囤药影响药物疗效

    “早知道涨得那么多,我就多买点放家里了”,记者在采访中听到不少人这样抱怨。然而,专家指出,中草药保存有严格的限制条件,自己买药存在家里很可能因为环境等原因影响药效。

    中药材多为散卖,但中药材也有有效期,而且保存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很可能因为保存不当导致药性变化,甚至产生毒副作用。中草药存放最好在20℃以下,最高不能超过40℃。含油类的药物如杏仁、桃仁等,湿度要保持在12%-13%左右,否则可能影响药效。枸杞容易生虫子,瓜蒌容易发霉,保存时要保持干燥。

    专家强调,中药使用重在随时调整,人的病情随时有变化,因此很可能每天每周所开的中药方都会不同,长期囤药不利于对症施治。

    此外,专家指出,目前中药材涨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然灾害和游资炒作等,这些因素将来会逐步消除,因此可以预见中药材的价格会逐步回落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也没有囤药的必要。
, http://www.100md.com
    ■相关链接

    六类名贵中药材保存小窍门

    人参:人参阴干后,放到装有生石灰的木箱或器具中,并把器具口封严,然后放在冰箱贮存,一般存放2~3年药效不变。

    海马:极易虫蛀、霉变,贮藏时应用纸包好,包内放花椒以防虫,然后放入木箱或纸箱内,置阴凉干燥处保存。

    蛤蚧:和花椒一起用铁盒或木箱严密封装,置阴凉干燥处。贮存时要特别注意不要把蛤蚧尾部损坏。

    鹿茸:保存鹿茸要特别注意湿度,否则易发霉、生虫。要放在通风的地方,再用布包一些花椒放在旁边。

    西洋参:用有胶皮内垫瓶盖的玻璃瓶,瓶子最好是棕色的。可将适量生石灰或木炭、硅胶等干燥剂用布包好放入瓶中,将瓶口密封放入冰箱冷藏室保存。
, 百拇医药
    冬虫夏草:少量冬虫夏草可放入塑料袋中在冰箱冷藏。如保存时间较长,需定期进行烘晒。

    出场专家:

    北京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传统医疗部主任 李建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主任医师 尹志超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药剂师 徐明

    本报记者 朱瑞娟

    

    饮片涨价成药微调 中药企业慎言中成药提价

    图/华盖创意
, http://www.100md.com
    继绿豆、大蒜等农产品之后,金银花、枸杞、太子参、三七、冬虫夏草等中药材又掀起了一轮疯狂的涨价热潮。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最新的监测数据显示,与去年同期价格比较,10月份全国中药材升价的品种仍占总量的86%,其中大部分产品涨幅在51%-100%。在成本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记者调查发现,市场上只有部分中成药价格出现了上涨。

    中药饮片价格疯涨

    “原先一服药只要花几十块钱,现在却要上百块”,11月25日,在健有康呼吸诊所酒仙桥店的中药房柜台,正在抓药的张女士大呼“快要吃不起中药了”。

    有这种感受的不只是张女士。11月24日至26日,记者走访了健有康大药房酒仙桥店、嘉事堂药店酒仙桥店、北京同仁堂药店昌平金五星店、北京同仁堂药店望京店、金象大药房望京店、国大药房南湖南路店等多家京城药店的中药饮片柜台,听到最多的一个字就是“涨”。
, 百拇医药
    采访中,店内工作人员及前来购药的顾客多向记者反映现在购药成本大大增加了。健有康呼吸诊所酒仙桥店一位工作人员表示,金银花的价格目前已涨至5.5元/10g。一些药店甚至已经停售价格疯涨的部分中药,如太子参等。

    不仅在药店,就连医院的中药材也受到了涨价风的影响。11月26日,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药剂师徐明介绍,医院的中药材价格也在一路上涨,其中如金银花等中草药的价格涨了5-10倍。北京市中医医院、望京医院等多家医院药剂科工作人员也表示,医院的中药材价格随着市场的价格在一路疯涨。

    11月26日,记者从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得知,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市场众多中药材品种价格上涨,其中涨幅在51%-100%的药材品种数量占绝对的优势,占28%;涨幅在21%-50%和涨幅在101%-180%的药材品种占22%;涨幅在5%-20%的药材品种占17%;涨幅在181%-300%的药材品种占6%;涨幅超过300%的品种数量占2%。其中,位列上升价格榜首的冬虫夏草,其次是水蛭、松贝母、青贝、阿胶、西洋参、太子参、三七、牛黄等。
, http://www.100md.com
    应季中成药价格微升

    相较于中药材原料价格的一路疯涨,中成药市场则显得较为平静。连日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只有部分应季中成药价格悄然提高,但比起中药材上涨的幅度,显然是小巫见大巫。

    11月25日,记者走访金象大药房望京店的店员即表示:“店内所售的中成药基本上都没怎么涨价,不过含牛黄、片仔癀成分的中成药价格明显上涨了。”

    一些医药界专业人士的说法印证了这一说法。11月26日,在好得快、利君堂等多家连锁药店担任过职业经理人的华霖堂大药房总经理胡海介绍,目前药店从医药流通企业那里拿到的部分中成药出厂价的确出现了上升,但总的来说,上调的幅度并不高,多在2%-3%之间,高一些的也不过5%-10%,和中药材涨价的幅度相比,要小得多。

    胡海还指出,价格出现上调的中成药多是一些应季产品,如双黄连口服液、感冒清热颗粒、金嗓子等。
, http://www.100md.com
    药企腹背受敌慎言提价

    原料药材价格一路疯涨,中成药却涨幅不大,主要原因是众药企迫于种种压力不敢随意提价——除了国家药品降价令频发、降价已成主旋律外,在竞争激烈的中药市场,涨价要冒痛失市场的风险也是众多企业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对于中药材原料价格的总体上扬,众中药企业多表示感受到了成本压力。11月25日,广药集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中药材价格总体上扬,使得中药企业备受压力,特别是明年的市场,中药企业成本压力应该说都会较大,而集团旗下的像复方丹参片原料三七、健胃消食片原料太子参等受到些影响,还有白糖等辅料价格的上涨也是成本压力的重要部分。

    11月26日,神威药业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今年以来,神威药业采购中药材均价比2009年同期大幅上涨,造成了巨大的成本压力,其中85%以上的中药材品种价格大幅上涨,如清开灵注射液、清开灵软胶囊、板蓝根颗粒等产品的主要原料板蓝根价格翻了一番,前胡价格也上涨100%以上,金银花、半夏、苦杏仁、川芎、黄芪、麦冬、苍术、红参、水牛角等主要药材价格均有大幅度上涨。此外,以岭药业等中药企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企业感受到了巨大的成本压力。
, http://www.100md.com
    不过,尽管众药企纷纷表示成本压力巨大,却对于产品是否提价的问题显得相当谨慎。神威药业相关负责人表示,神威主要品种都是国家基本药物品种或者医保目录品种,其价格受国家限制,不能随意上涨。

    说到应对中药材涨价风,众药企皆表示将通过自建中药材原产地建立种养殖基地来化解压力。目前,广药集团先后在广东、安徽、河南、江苏、内蒙古、四川等中药材主产地按GAP标准建立了16个规范化、产业化的中药材种植基地。2010年,广药集团白云山和黄中药又先后在云南文山和黑龙江大庆两地新建立了一万亩三七GAP基地和5万亩板蓝根GAP基地。神威药业和以岭药业近年来也在不断扩大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

    本报记者 朱瑞娟 实习记者 曲增萍 李锐 (朱瑞娟 曲增萍 李锐)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