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教育 > 信息
编号:11972206
中医针灸申遗成功将会对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等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1月30日 《中国医药报》 2010.11.30
中医针灸申遗成功将会对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针灸作为我国中医药学中最具特色的代表,已在世界160多个国家得到应用。然而一段时间以来,针灸在我国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忧虑。最近,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消息引发了人们对中国针灸发展的再一次观察与思考。本版特别采编相关专题文章,以飨读者。

    11月16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和“京剧”,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消息传来,有人欢欣鼓舞,也有人担忧不解。那么,针灸申遗成功到底意味着什么?我国中医药为何执着于申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申遗并不意味着消亡

    驳误

    中医针灸申遗成功的消息传来,不仅中医药业内人士高度关注,也引起了广大民众的热议。广大网民既有“针灸是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早该申遗了!”的慨叹,也有“传承中医药不靠申遗靠创新”的分析,还有一些人发出了“针灸怎么没落到申遗的地步了”的声音。
, http://www.100md.com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遗产即意味着“死亡的”或濒临灭绝的,对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吴刚指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两大类:一是濒危、亟待抢救的项目“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是历史悠久、具有民族特性的优秀项目“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针灸申遗属于后者,属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二章第2条规定的“有关自然界与宇宙的知识和实践”领域。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秘书长沈志祥也指出:“此遗产非彼遗产,应正确认识针灸申遗。”他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如下明确定义:“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也就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活着的”文化遗产。

    据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针灸入选的是代表作名录,而非濒危名录。沈志祥说,从中医针灸的发展进程来看,虽然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时至今日,中医针灸仍然处在不断发展之中。他指出,对于针灸这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和传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继续挖掘和整理传统医学理论,将针灸学术体系完整地呈现给全人类;二是在临床方面增加对针灸疗效的研究。这两方面做好了就是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 百拇医药
    加强针灸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意义

    中医针灸起源于中国,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针灸。史料记载,从南北朝开始,中国的针灸开始走向邻国、走向世界。但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却出现了“去中医化”、“去中国化”的倾向。

    吴刚指出,针灸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先导,虽然中医针灸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但是随着现代科技和医学的普及,中医针灸理论及其文化内涵却被忽略和淡化,某些需长期实践体验才能掌握的特色技法面临失传的危险。将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针灸在被更大范围内共享的同时,使中医针灸的自然、绿色健康理念与方法在当今医学大环境下将得到更多地了解、理解和尊重,为针灸的传统理论和技法提供平等存续与发展的环境。

    虽然韩国、日本等国政府承认针灸的起源在中国,但近年来我们的东亚邻国同我国的中针灸起源之争仍不时地见诸报端。韩国韩医协会就曾在2008年公开表示:“世卫组织没有选择中国和日本的针灸穴位作为标准,而是选择了韩国。”中国专家随后对此进行了驳斥,世界卫生组织也因此事向中国致歉。有关专家私底下介绍,有关中医药的一些国际标准的制定研讨会,一向就是东亚邻国与中国的“吵架会”。
, 百拇医药
    有专家指出,传统医药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不断成为被不当侵占的重灾区。发达国家利用其技术优势和规则制定权,屡屡侵占其他国家的传统医药知识。以针灸为代表的中医,如今影响遍及全球。据统计,目前国外的针灸师至少有20万人,服务产值每年100多亿美元。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秘书长黄建银说:中医针灸申遗的成功,是对中国作为中医针灸起源国地位的确认,有效防止了中医针灸的异化和去中国化,为中医药国际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带领中医药走向世界

    未来

    1971年,“针灸热”席卷美国,并掀起了针灸走向西方国家的热潮,而这其实是基辛格为尼克松访华打前站的“副产品”。当时,《纽约时报》著名记者詹姆斯·赖斯顿赴北京采访,突然因急性阑尾炎发高烧。在阑尾切除手术后第二天,赖斯顿出现腹部胀痛。征得本人同意后,中国医生为赖斯顿施行了针灸治疗。
, 百拇医药
    其后,这位60多岁的资深记者做了如下报道:“该院针灸科的李医生用一种细长的针在我的右外肘和双膝下扎了三针,同时用手捻针来刺激我的胃肠蠕动以减少腹压和胃胀气。同时李医生又把两支燃烧着的像廉价雪茄烟式的草药艾卷放在我的腹部上方熏烤,并不时地捻动一下我身上的针。这一切不过用了20分钟,当时我还想用这种方法治疗腹部胀气是否有点太复杂了,但是不到1小时,我的腹胀感觉明显减轻而且以后再也没有复发。”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针灸科主任沈卫东介绍,在国外,针灸几乎成了中医的代名词,我们所说的中医走向世界,更多指的是针灸。在曙光医院每年接待的短期国际培训中,90%以上的学员是来学习针灸的,在1年以上的长期培训中,针灸更是必学的科目。

    沈志祥说,由于文化的巨大差异,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认可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中医针灸因可操作性强、效果直观、相对易学等特点,成为了中医药国际化的“桥头堡”,先于中医药其他项目走向了世界,已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应用。随着针灸申遗的成功必将给中医药的国际化带来深刻影响。
, 百拇医药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指出,中医针灸申遗成功,对于更好地使中医针灸走向世界,让中医针灸和中国文化、中医药的文化作为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走向世界都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关链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会议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确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并对此定义作出了具体的说明,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五个方面: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中医药申遗大事记

    200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和申报工作。同年针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展了一系列的传承保护工作。
, 百拇医药
    2008年9月我国将“中医”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因申报规则的具体要求,2009年10月改为“中医针灸”申报。2010年5月通过联合国教科文非物质文化遗产处附属机构评审,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中医针灸”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针灸发展有三条“软肋”需强健

    “在正视我国针灸医疗发展现状,肯定针灸进展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的针灸事业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只有切实解决这些问题,中医针灸才能真正焕发出勃勃生机。”有关专家如是说。
, 百拇医药
    政策——针灸诊疗费比不上冰激淋

    “治疗一个病人不管扎多少针都是4块钱,一个门诊病人一周的治疗费用也不过20元钱左右。这样的收费标准20年不变,还抵不过一个冰激淋的价格,更别提匹配针灸医师的价值了。”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王麟鹏介绍。针灸因疗法不同而收费不同,最常用的普通针灸每人次4元、梅花针4元、耳针3元、拔罐3元。现在医院每个科室的水电、房屋、设施以及消毒辅料等消耗费用都需要自己挣出来,4元钱的收费连酒精棉的成本都不够。不得已,针灸科只能靠加收一些理疗、电针等费用进行补贴。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针灸科主任沈卫东介绍:病人到别的科看病,都是看一次病挂一次号,惟有针灸科是挂一次号管一个疗程。上海虽然于前年调整了针灸收费标准,但每次针刺收费最多只有19元。而与其他科室门诊相比,针灸科占用场地面积更大、就诊时间长(一般30分钟以上),住院病人在院时间更长,收治的病人多是老年慢性病患者,住院时间偏长是常事,这在强调周转率的医院里无疑要受到很大的束缚。因此,一些大医院常常把针灸科的病房划给效益好、周转快的科室。
, 百拇医药
    有关专家指出,作为较为弱势的中医学的一部分,针灸与中医整体一样具有既需要政策扶持又受政策制约的特点。目前的收费政策不仅使针灸学科发展受到了西医学的冲击,甚至还受到了中医内部的冲击。

    人才——缺少“会扎针”的针灸师

    “现在最缺的就是‘会扎针’的针灸医师,这绝不是耸人听闻。”沈卫东担忧地说。针灸看似只动动手,但实际是一种技术含量很高的医术。首先得进行中医诊断,然后再考虑如何选穴、配穴,用什么样的手法等。这不仅需要医生自身具有极好的悟性、个人的兴趣和自身努力,也需要前辈医师手把手地教授,需要一个长期积累过程。但我国现行的医师晋升体制中,以科研为一个硬性指标,导致临床医师都挤着去申报课题,而忽略了临床技能的提高,于是职称高的不一定会针灸治病,会针灸治病的不一定有高职称。此外在研究生培养时,对于针灸专科的研究生不是让他们多接触针灸临床,而是如同本科生一样,课程教学加通科轮转,加上毕业课题研究时间,真正在针灸临床的时间少得可怜,以至于经常看到针灸研究生毕业不会针灸的怪事。
, http://www.100md.com
    王麟鹏认为,导致针灸临床“人才荒”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教育出了问题。现在在不少中医药大学的针灸教学分为基础与临床两个部分。像腧穴、刺法、灸法都属于基础课,由学校的教师授课,其他实践类课程由临床医师授课。但实际上,腧穴、刺法、灸法与临床实践的关系极为密切。

    此外,王麟鹏认为,在进行针灸人才培养时应特别重视针灸自身的特点,切不可按中医内科学去套。比如一个简单的头痛,中医内科可分为外感、血瘀、气虚等证型,针灸辨证如果也这么套就没法干了,而是只需明确是哪些经络,即明确到底是阳明经头痛还是少阳头痛就行了。

    科研——针灸科研得了“短视症”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针灸科的吴滨教授曾和研究人员以循证医学标准收集针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出1991~1998年《中国针灸》、1983~1998年《上海针灸》以及1990~1999年《针灸临床杂志》刊载的临床研究性文章和其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半随机对照试验(CCT),并分析文章的质量,结果令人堪忧。三种杂志的RCT文章占临床研究性文章比率均不到20%,且存在质量问题,表现在真正随机少、盲法使用少、诊断、纳入/排除标准不明确、疗效评判标准未采用金标准、针灸术语使用不规范等。此外,还存在病例来源无说明、纳入试验的全部对象是否完成了全部治疗、试验组和对照组有无中途退出和不依从病例未作交代等问题,致使研究结果不够准确。
, http://www.100md.com
    王麟鹏认为,近年来这种现象仍未获得根本性的改变,我国的针灸科研水平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是不争的事实,甚至随着针灸人才的外流,这一趋势还有更加严重的倾向。目前在国际上,进行针灸临床研究水平较高的是德国和英国以及澳大利亚,进行针灸机理研究水平较高的是美国。

    王麟鹏指出,一方面,现行的医师晋升和科研体制,导致我国的针灸科研得了“短视症”,大多数是为了科研而科研,片面地追求短期成果和研究高阳性率,很少有人愿意对针灸的疗效、与其他疗法的配合应用等进行长期观察。另一方面,现行的针灸科研选题与临床脱节,难以对临床治疗起到推动作用。

    

    针灸“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法不客观
, http://www.100md.com
    “墙内开花墙外香”,曾几何时,这句话成了人们提起中医针灸时必说的一句话。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针灸在国内的日渐式微和在海外的屡受青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些针灸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虽然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随着整体医疗环境的改变,随着中医药的发展,我国针灸也在不断发展是不争的事实,一面倒地说针灸“墙内开花墙外香”,不够客观。

    2010年11月的一天上午,北京积水潭医院针灸科门诊,该科的熊大昌副主任医师在两个诊室的五六张治疗床间穿梭。在这里接受针灸治疗的除了中老年人外也有不少年轻人。因为病人太多,熊大昌在中午一点多钟才趁病人“醒针”时吃上几口饭。据了解,随着积水潭回龙观分院的建设,包括针灸在内的传统医学部将很有可能开设病房。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的不少大型综合医院都给针灸科留有一席之地,那些没有针灸科的综合医院,也往往在中医科设有针灸治疗组。这些医院的针灸门诊虽不像优势科室那样人满为患,但也绝不是像某些媒体所说的门可罗雀,往往是有比较稳定的、为数不少的门诊数量。不仅如此,他们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开展了特色诊疗,比如北京同仁医院的针灸治疗五官科疾病、天坛医院的针灸复合药物麻醉开颅手术等。
, 百拇医药
    而在北京中医医院这样的三甲中医院,针灸科更是人满为患。据该院针灸科主任王麟鹏介绍,该科日门诊量在500~700人左右,一些知名的针灸医生每天要看100~150个病人,这对于既要诊病又要进行治疗的针灸医师来说,无疑是一个“累死人”的数字。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针灸科的情况同样如此,有些医生甚至到晚上7点多钟才能结束门诊。

    “你知道吗,现在北京最大的针灸病房并不在三甲中医院,而是在二甲的北京护国寺中医院。不仅如此,房山、大兴这些远郊区的区医院和区中医院也有不少建立了针灸病房。”王麟鹏说。据了解,北京护国寺中医院针灸科目前有住院床位120张。

    王麟鹏认为,从纷纷撤销针灸科到重新开设针灸病房,这本身就说明针灸的临床阵地正在一点点恢复。二甲医院的针灸科床位数超过三甲医院是好事,说明老百姓对针灸的认可度在不断提高。

, 百拇医药     针灸门诊绝不是“门可罗雀”

    “我患甲亢十多年了,一直是吃西药,治疗好了又犯犯了又好,很是折磨人。当我听说护国寺中医院用针灸治疗甲亢疾病时立刻来到医院找到符晓敏大夫治疗。我现在已坚持治疗两年,效果很好,症状消失了。”这是一位患者的感谢信。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针灸治疗病种不断萎缩,甚至有针灸科只能治‘三瘫一截’——偏瘫、脑瘫、截瘫和截肢术后,沦落成为‘神经内科二科’的说法。现在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针灸科主任沈卫东说。

    2008年底,上海市评出了改革开放30年卫生系统10大成果,曙光医院的针刺麻醉是其中惟一的一项中医药成果。沈卫东介绍,如今的针刺麻醉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风行于我国的针刺麻醉大不相同,是针刺加麻醉药复合麻醉方法。该方法不仅克服了单纯针刺麻醉镇痛不完全等缺点,而且由于术后不用上呼吸机,能减少麻醉药、抗菌药用量,可使患者住院总体费用减少10%~20%。
, 百拇医药
    “现在,我们医院的针药复合麻醉可以涵盖从头到脚的所有手术,像开颅术、甲状腺切除术、乳腺手术、开胸手术、食管手术、腹腔镜手术、泌尿系统手术等,并且扩展到术后镇痛领域。这都是创新的结果。”沈卫东说。

    王麟鹏介绍,针灸是一个以治疗方法命名的学科,可以治疗的疾病涉及临床各科,曾有统计称针灸可治疗800多个病种。随着医疗保险覆盖面的扩大,针灸治疗的病种在恢复;而随着疾病谱的变化,针灸在老年病、生活压力病等新疾病的治疗方面显示出了优势。比如,北京中医医院就设有针灸治疗抑郁症、失眠等身心疾病的专家门诊,深受患者欢迎。

    针灸科不再只治“三瘫一截”

    “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专利,三流企业卖产品。”这句在企业界流行的顺口溜同样适用于针灸产业的国际竞争。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秘书长沈志祥指出,未来的国际竞争将是标准的竞争,随着针灸在国际上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有关针灸标准制定的争夺也随之展开。在这方面,日本、韩国走在了我们的前面,但我国已在包括针灸在内的中医药的国际标准制定领域迎头赶上。
, http://www.100md.com
    仅在2010年,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就组织各国专家就针灸针、耳穴名称与定位、艾灸操作规范等三项标准草案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就大多数条文达成了共识。而早在1990年,我国就制定了针灸领域的第一个国家标准《经穴部位》,2006年又出版了该标准的修订版。该标准颁布以后,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世界上开展针灸教育的国家所使用的教材,在经穴定位上大多采用了这一标准文本。2008年在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扩大会议上通过的国际标准《针灸经穴定位》的361穴中,有359穴的定位与我国现行国家标准相同。

    有关专家表示,作为针灸的发源地,我国在针灸临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是肯定的,特别是近年来正在出现积极的变化。以往人们常说的针灸“墙内开花墙外香”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说法,并不能因海外针灸的发展而否定国内针灸事业的进步。

    针灸国标制定中国迎头赶上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