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茎藤类 > 桑寄生
编号:108439
我国疾病控制研究取得重大成就
http://www.100md.com 中国医学论坛表
     本报讯经过40年努力,我国预防医学科技工作者成功地阻断了淋巴丝虫病在我国的传播,使全国微丝蚴血症患者(具有传染性的)从70年代的2500多万降至目前的不足1万人。这项近日获得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研究成果不仅是我国疾病控制的一项重大成就,也为全球消灭淋巴丝虫病的可行性提供了范例。

    淋巴丝虫病是丝虫在体内造成淋巴系统回流障碍所导致的疾病,WHO将其列为致残的第二大病因,全球感染人数1.2亿。我国原是淋巴丝虫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防治前在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64个县、市共有淋巴丝虫病人3099.4万,受感染威胁人口达3.3亿。

    为阻断该病在我国的传播,中国预防医科院寄生虫病研究所与山东、贵州、广西等16个流行省(区、市)的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机构合作,努力探索有关策略和技术措施。根据丝虫病和其它虫媒传染病病原生物学特点的不同,经过长期现场比较研究和大规模防治实践,研究人员证明乙胺嗪(海群生)单一消灭传染源与综合防治效果相近,且经济易行,由此确立了适合国情的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防治策略。同时,研究人员根据应用微量乙胺嗪可减轻治疗反应的研究结果,制订出0.3%乙胺嗪药盐普服方案,为实现上述防治策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截至1994年底,全国普服乙胺嗪药盐达1.9亿人次,极大地控制了我国淋巴丝虫病的流行和发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率先消除淋巴丝虫病流行的国家。

    有关研究人员通过对淋巴丝虫病病源史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揭示了该病的发病、传播机制;通过对丝虫病传播动力学的研究,揭示了该病防治后期的传播规律,阐明残存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已无淋巴丝虫病传播的意义;为最终消灭丝虫病建立了纵横向结合的监测系统;明确提出我国阻断淋巴丝虫病传播的阈值,为全球消灭淋巴丝虫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几十年大规模防治实践,我国已于1994年实现基本消除淋巴丝虫病的发生;至1997年底已有6个流行省(自治区、直辖市)达到消灭淋巴丝虫病标准,至2000年底有7个流行省(自治区)保持6年以上达到消灭淋巴丝虫病标准。有关研究成果从理论和实践上促进了全球消灭丝虫病工作的开展。自1997年始,我国防治淋巴丝虫病的策略和成功经验已被WHO在全球推广应用。(王秋玲),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