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茎藤类 > 皂角刺
编号:163139
皂角刺
http://www.100md.com 神农网
皂角刺
皂角刺

     【药 名】:皂角刺

    【拼 音】:ZAOJIAOCI

    【英文名】:Chinese Honeylocust Spine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豆科植物皂荚的棘刺。

    【功 效】:搜风,拔毒,消肿,排脓。

    【主 治】:治痈肿,疮毒,疠风,癣疮,胎衣不下。

    【性味归经】:辛,温。①《纲目》:“辛,温,无毒。”②《医林纂要》:“辛咸,温。”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有小毒。”入肝、肺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 1~3钱;或入丸、散。外用:醋煎涂,研末撒或调敷。

    【用药忌宜】:《本草经疏》:“凡痈疽已溃不宜服,孕妇亦忌之。”

    【药物配伍】:配苦参,祛湿泻火;配穿山甲,功效倍增;配乳香,行气活血;配香附,辛散肝郁、活血逐瘀。

    【别 名】:皂荚刺(《圣惠方》)、皂刺(《医学入门》)、天丁(《纲目》)、皂角针(《江苏植药志》)、皂针(《中药材手册》)

    【处方名】:皂荚刺、皂刺、皂荚刺、炒皂角刺、天丁

    【动植物资源分布】:主产江苏、湖北、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此外,广东、广西、四川、安徽、浙江、贵州、陕西、江西、甘肃等地亦产。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全年可采,但以9月至翌年3月间为宜。

    【拉丁名】:药材Spina Gleditsiae原植物Gleditsia sinensis Lam.

    【炮制方法】:拣去杂质;用水浸泡,润透后切片,晒干。

    【考 证】:出自《本草衍义补遗》。

    【生药材鉴定】:完整的棘刺有多数分枝,主刺圆柱形,长5~15厘米,基部粗约8~12毫米,末端尖锐;分枝刺一般长1.5~7厘米,有时再分歧成小刺。表面棕紫色,尖部红棕色,光滑或有细皱纹。质坚硬,难折断。药材多纵切成斜片或薄片,厚在2毫米以下,木质部黄白色,中心为淡灰棕色而疏松的髓部。无臭,味淡。以片薄、纯净、整齐者为佳。显微鉴定:棘刺横切面:表皮为1列扁长形的细胞,外被角质层。皮层为2-3列细胞,细胞含棕色物。中柱鞘纤维束断续排列成环,纤维壁木化,其周围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偶含簇晶,形成晶纤维;石细胞少数,夹杂于纤维束间。韧皮部狭窄;木质部较宽,导管细小,射线宽1-2列细胞,可见木质部束分布至髓部。髓部宽广,薄壁细胞大,常以较小的细胞为中心,围以放射状排列的延长细胞,形似菊花样;有的细胞含红棕色物。

    【中药化学成分】: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黄酮类化合物为黄颜木素(fustin 即3,7,3,4,-四羟基双氢黄酮)、非瑟素(fisetin 即3,7,3,4-四羟 基黄酮),并含有无色花青素。, 百拇医药